藏医医疗器械—古老而又神奇

最近,北京亚运村的中国藏药浴大厦迎来了两辆旅游车。这不是特例,而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一幕。这里每天都要接待许多国内外的客人,他们对来自中国民族医药的特殊疗法十分感兴趣。
藏药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技术
今天,在中国的许多地方,人们对于藏族的藏药浴、红景天、藏红花早已熟悉,若问到其他民族医药或许知之甚少。例如用艾灸治消化不良、米酒治风湿病、酸马奶治胸闷、熊胆治牙痛,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是藏族、朝鲜族、蒙古族、彝族的传统特色疗法。
事实上,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实践,中国各民族医药对常见病、多发病和一些疑难重症治疗上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技术,在一些病种上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成熟的诊疗方法。
比如彝族医药,由于长期生活于高山林区,恶劣自然环境造成刀伤、箭伤、跌伤、蛇伤等外伤机会较多,故彝医多长于治疗外伤,例如以麝香治蛇咬、熊胆治牙痛、紫花地丁止血、接骨丹治骨折等。对于风湿、疥疮、疟疾、肺病、胃病、淋巴结核等治疗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。其他的,如藏医的心脑血管专科、外治专科、藏医药浴专科,蒙医的五疗专科、骨科,维医的白癜风治疗,也都有比较好的疗效。
民族医药有长足发展,前景广阔
民族医药以其鲜明的特色疗效和相对低廉的服务价格,受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欢迎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民族医药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。
截至2006年底,全国有藏、蒙古、维吾尔、傣、壮、朝鲜、苗、瑶、回、彝、土家、布依、侗、哈萨克、羌共15个民族设有本民族医药的医院,共196所,床位7856张,总诊疗人次为464万人次,出院人数12万余人。
目前,全国共有14所教育机构开展了藏、蒙古、维吾尔、傣、朝鲜、壮、苗等民族医药专业和中医专业民族医药方向教育,在校生约1.7万人。藏医、蒙医均开展了博士、硕士学位教育。藏、蒙古、维吾尔、傣四种民族医已经开展了医师资格考试,全国民族医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为5418人。在民族药产业方面,全国已有民族药企业156家,品种906个,形成了一批知名的民族药生产企业。
国家大力度扶持民族医药
北京藏医院1992年成立时,只有几排简陋的平房,现在已经初具规模,成为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民族医院。像北京藏医院这样一批重点民族医院及特色突出、优势明显、临床疗效显著的民族医专科(专病),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力度进行扶持。
|